全域旅游打分新規落地 首批262示范區面臨“期末考”
2019-03-20
來源:北京商報
我國首批262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將被打分評定,面臨一場嚴格的“期末考”。3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了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驗收認定系列文件,決定從3月-7月啟動首批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驗收認定工作。據悉,這項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期末考”總分1200分。其中,基本項1000分,創新項加分200分,將采取暗訪、明查、會議審核三種方式進行“考試”。最終,只有通過考評和公示的創建單位,文化和旅游部才會認定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在業內看來,在這場覆蓋全國的旅游“大考”之下,旅游及相關企業、景區乃至政府的城市治理策略都會掀起一次“巨變”。
地方旅游大考來臨
百度百科顯示,此前,我國共公布過兩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錄,首批262個,第二批238個,目前,這些示范區均還停留在創建單位階段,需要等考核等各項評定結束后才會確定真正的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根據文旅部本次發布的《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驗收、認定和管理實施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試行辦法》),示范區是指將一定行政區劃作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統一規劃布局,創新體制機制,優化公共服務,推進融合發展,提升服務品質,實施整體營銷,具有較強示范作用,發展經驗具備復制推廣價值,且經文化和旅游部認定的區域。對于示范區的認定,《試行辦法》提出了多項要求,比如:旅游業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定位明確;具有不少于1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或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或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或具有2個以上國家4A級旅游景區等。
具體來說,根據《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驗收標準(試行)》(以下簡稱《試行標準》)規定,我國對于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將按照體制機制、政策保障、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等近10個方面來評分,其中,近三年發生過重大安全事故、重大市場秩序問題、“廁所革命”不達標等將作為“一票否決項”,而星級飯店、文化主題旅游飯店、民宿等各類住宿設施齊全,管理規范;餐飲服務便捷多樣,有特色餐飲街區、快餐和特色小吃等業態,地方餐飲(店)品牌突出,管理規范等都被列為了“得分項”。
值得注意的是,與我國A級景區評定類似,《試行辦法》也提出,我國將對示范區和創建單位旅游產業運行情況進行動態監管,而文旅部將建立“有進有出”的管理機制,統籌示范區的復核工作,原則上每3至5年完成對示范區的復核工作。對于復核不達標或發生重大旅游違法案件、重大旅游安全責任事故、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事件、嚴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和嚴重負面輿論事件的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文旅部將視問題的嚴重程度,予以警告、嚴重警告或撤銷命名處理。
新風口已來臨
其實,在我國旅游行業內,全域旅游的概念早已不再陌生,各種相關改革和項目也已陸續上馬,相關產業新風口“來勢洶洶”。
原國家旅游局曾明確表示,凡列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錄,將優先納入中央和地方預算內投資支持對象,優先支持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優先納入旅游投資優選項目名錄,優先安排旅游外交、宣傳推廣重點活動,納入國家旅游宣傳推廣重點支持范圍,優先納入國家旅游改革創新試點示范領域,優先支持A級景區等國家重點旅游品牌創建,優先安排旅游人才培訓,優先列入國家旅游局重點聯系區域。
除了政策紅利外,旅游消費需求的日新月異也給了全域旅游相關產業迅速推開的土壤。目前,各界對于全域旅游的理解雖不同,但在各式各樣的定義背后,卻都隱藏著同一個規模“可觀”的全域旅游大蛋糕。中國旅游研究院曾這樣解讀全域旅游:“全時段、全區域、全產業、全人員”的旅游。其中,全時段旅游一方面是指晝夜均可旅游,例如除了白天旅游,還應重視夜間休閑的夜景、溫泉、電影,酒吧等業態;另一方面是指一年四季均可旅游,例如春季可賞花,夏季可避暑,秋季可采摘,冬季可滑雪,貫穿其中的可以發展對受季節性影響較弱的文化旅游。
還有業內人士提出,力推全域旅游對于我國旅游行業來說,是一個全面延長產業鏈條、擴展產業外沿、享受各領域資源共享紅利的機遇,“比如溧陽除了茶園旅游,還可以圍繞白茶做茶道、茶浴、茶具,而安吉則可圍繞竹子做竹筍宴、竹飲料、竹纖維紀念品、竹席、竹林景觀、熊貓館等。”
中國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員吳麗云表示,全域旅游就行相當于轉變了此前各地在發展旅游時過度依賴個別或部分景區的發展方式,讓地方在打造旅游產業時更強調“目的地”的概念,“隨著我國游客旅游消費理念快速成熟,游客心中有吸引力的‘景點’可能不再局限于某個景區了,一條街道、一個廢棄廠房可能都會成為游客們愿意放在行程中‘打卡’的地點。”吳麗云表示,而這就對旅游企業以及相關行業,甚至是政府的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企轉型箭在弦上
據原國家旅游局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過去幾年,全域旅游投資逆勢增長,已經成為社會投資的熱點領域,僅2016年各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新增項目7043個,實際完成投資3249億元,占旅游投資總額的25%,全年民營資本投資全域旅游1118億元,占比達到34.4%,旅游景區、酒店紛紛成為投資主要方向,休閑類獨家投資明顯增長,以商務旅游、親子旅游、農業旅游(鄉村旅游)、工業旅游類投資為主,增長比率大幅超越傳統觀光類旅游投資。
在業內看來,這表明,旅游形態的轉變,勢必也會倒逼旅游企業從供給端作出相應調整。“從長遠來看,旅行社在產品和線路的設計,甚至是利潤的構成上都需要進行改變。”吳麗云表示,此前旅行社在推出國內旅游產品時,旅游線路的設計大同小異,基本就是將幾個熱門景點排列組合,然而隨著游客個性化需求占比提升,人們對于旅游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散”,城市的邊邊角角可能都會成為他們想要去接觸、了解的地方,如果不能及時調整產品供給,傳統旅游企業就會面臨被洗牌的局面。
就此,攜程旅游專家魏黎民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結合用戶需求,企業確實已經開始進行目的地旅游資源的大規模整合,以攜程為例,平臺上除了單一的目的地深度體驗,也有多地連線產品上線,并且開發了私家團、定制游、主題游、當地向導等新型旅游方式以覆蓋各種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吳麗云還提出,此前旅行社在開發旅游產品時,會將門票及相關費用設定為重要的收入來源,然而,在全域旅游推行的過程中,大量景區開始向低價甚至免票的方向發展,還有一些不用門票的街區等被納入行程后,旅行社在門票環節的利潤將被大大壓縮。對此,魏黎民也坦言,在景區降價的背景下,的確會為游客節省一定的開支,而這也對旅游企業的產品設計標準、特別是價格的設定上提出了更高的透明度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