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四川文旅深度融合
2025-11-14
來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在今日的四川,科技與歷史文化、非遺文創的深度融合,正為“錦繡天府·安逸四川”的文旅品牌注入全新活力。2025年以來,四川通過一系列創新實踐,讓沉淀千年的文化瑰寶與前沿科技相遇,打造出獨具魅力的文旅新體驗。
十一月下旬,成都發布了《成都市“科技+文旅”場景供需清單》,這份清單共列出五大類116項場景供需合作機會,為科技企業與文旅場景搭建了精準對接平臺。清單中包含了34項供給合作機會和82項需求合作機會。成都世博園、成都歡樂谷等11項無人機、eVTOL需求;成都永陵博物館、東郊記憶景區等10項機器人、機器狗需求;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市美術館等35項VR/AR/XR體驗交互技術、元宇宙需求。
這些新技術并非停留在紙面,已經成功打造了夜游錦江、金沙遺址博物館“考古時空門”、浪美術館、博新全宇宙沉浸式探索中心等一批業態新穎、特色鮮明、市場認可度高的沉浸式、智能化文旅新場景。
在歷史文化保護領域,數字技術正賦予文化遺產新的生命。四川省文物局局長唐飛在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的數字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論壇上,分享了四川在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利用方面的創新實踐。
在三星堆祭祀區的考古勘探中,四川采用遙感技術和無人機進行毫米級記錄和虛擬重建。通過激光掃描和數字孿生技術,建立了樂山大佛的高清3D數字模型,并利用人工智能模型進行遺產疾病診斷和虛擬修復。
今年9月,《四川省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2024—2035年)(送審稿)》提請審議,這是四川首次系統地對全省城鄉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梳理。規劃送審稿提出了“一核、四廊、五區、多點”的總體保護格局,明確成都平原作為四川歷史文化核心聚集區的重要地位。四川對省級以上保護對象共583處明確了分類保護措施,最終形成22大類49小類的省級以上保護對象名錄體系。規劃還探索建立了預保護名錄管理機制,為尚未定級但確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存提供前置保護。
六月的一天晚上,在九寨溝演藝中心內,數字火塘火光搖曳,藏袍、羌服隨舞步翻飛,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藏族民歌穿透夜色。這場名為“天下九寨”的演出,讓非遺借助動態捕捉、AI等科技煥發新活力。這正是四川通過科技、制度、人才“三輪驅動”,構建非遺創新生態的生動實踐。
在今年第九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開幕式上,成都非遺博覽園“非遺塔”推出的AR特效,吸引現場觀眾掃碼感受國家級非遺竹編技藝、火龍燈舞的精彩動畫效果。
五月,“成都造”非遺游戲《二十四節氣》正式發布。該游戲構建了一個“動態的川西村落”,玩家需遵循節氣規律經營農田,觀察動植物隨季節演變的規律。游戲深度植入寬窄巷子民俗場景、唐宋十二月市商業傳統、川西林盤建筑風貌等地域元素,構成沉浸式文化圖景。
制度保障方面,2025年出臺的《成都市促進蜀錦蜀繡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提出支持人工智能設計服務,對年度服務收入達50萬元以上的高校、企業給予最高100萬元的獎勵。
十一月初,第九屆中國西部旅游產業博覽會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舉行,四川省以“錦繡天府·安逸四川”為主題精彩亮相。作為2025四川省文化和旅游發展大會后首場全省性文旅宣傳推廣活動,四川文旅組團通過主題展館、舞臺推介和互動表演等多種形式,多維度展現“處處似錦繡、時時皆安逸”的獨特魅力。
從九寨溝—黃龍的地質奇觀,到稻城亞丁的圣潔雪山,再到318/317國道的絕美風光,以及三星堆—金沙遺址的千年文明、藏羌彝民族文化的絢爛多姿。四川“壯麗山河與溫暖人間共生”的幸福圖景深入人心。
展會期間,四川面向重慶市民推出多條秋冬精品旅游線路及系列優惠產品,進一步推動兩地游客互訪,深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助力區域文旅協同發展。
科技賦能文旅,不僅改變了游客的體驗方式,更為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提供了全新路徑。四川正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文旅產業創新升級,打造世界級文旅地標,做靚特色文旅名片??萍寂c歷史文化、非遺文創的融合,讓四川文旅呈現出“川流不息”的活力與“好事成雙”的疊加效應。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四川正以全新的姿態,向世界講述著古老而又年輕的天府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