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地圖串聯百年愚園文旅新篇
2025-11-13
來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梧桐樹下,百年愚園路正悄然書寫歷史與科技融合的新故事。清晨的陽光透過梧桐樹葉,灑在愚園路斑駁的路面上。一位游客舉起手機,掃描老建筑門牌上的二維碼,手機屏幕立刻呈現出這棟西班牙式別墅的前世今生。在不遠處的觀池美好生活空間里,幾位年輕人正在人工智能互動裝置前體驗,笑聲回蕩在這個免費向公眾開放的數字科技空間。
始于1918年的愚園路,全長不足3公里,卻承載著“半部上海近代史”的厚重。如今,這條百年老街正以數字文旅為媒介,編織起一場歷史與未來的對話。
2025年4月,首屆“愚園匯”文化主題論壇在愚園路舉行。隨著愚園路數字地圖的完整拼接,論壇正式揭幕。這幅數字地圖不僅是技術產品,更是愚園路文化生態的智慧縮影。地圖結合“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而設計,打造了“15分鐘文化圈”口袋地圖。游客只需輕點手機,便能獲取1369場文化服務的詳細資訊。
江蘇路街道發布的2025年度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清單,內容分為群文演出、展覽展示、藝術導賞等6大板塊,共計45項服務。在愚園路的城市更新中,科技成為文商旅深度融合的催化劑。活動現場為“上海硅巷”科創實驗室揭牌,進一步深化“數字+文化”創新實踐。
今年3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城市生活智能體“滬小游”,整合了文旅領域22個大類、59個小類資源。游客輸入“潮流打卡地”,便能得到“愚園公共市集”等多處點位信息。
數字導覽的實踐在愚園路早有積淀。2019年,長寧區就與大眾點評合作開發線上導覽系統,使愚園路的歷史建筑故事、“吃喝玩樂逛”信息一覽無遺。當時,長寧區已有100處歷史建筑擁有了自己的專屬銘牌,69處建筑向公眾開放。掃描建筑銘牌上的二維碼,即可聽語音、看照片、讀文字并獲取雙語信息。如今,這些數字資源已全部融入愚園路的整體文旅架構。游客可以隨時隨地與歷史建筑“對話”,在現實中漫步,在數字中穿越。
線下,愚園藝術生活街區堅持“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城市更新理念。目前,這里已有約80家各具特色的商鋪,形成了“藝術愚園”和“跨界生活美學體驗街區”的定位。
2025年7月,一場名為“滿分折疊時尚局”的文化盛宴在愚園路上開啟。活動通過“遇見”系列直播對話、城市影像打卡快閃體驗以及時尚沙龍,用現代靈感為這條百年馬路注入新的敘事可能。5家時尚潮玩店及科技新銳硅巷聯動展陳,以“遇見百年愚園路”打卡框、櫥窗玻璃貼等特色布置,將百年建筑風情與現代時尚元素巧妙融合。愚園路電臺咖啡為這場活動注入了時代聲音,三場視頻直播“像三道穿越時空的電波”,將愚園路的故事從街頭延伸至云端。
愚園路的價值,首先源于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條路始建于1911年,全長2775米,跨越靜安和長寧兩區。所謂“一條愚園路,半部近現代史”,這段路上有100多幢歷史建筑、11處文物保護單位,30余名歷史名人都曾居住于此。
在城市更新中,愚園路沒有選擇“大拆大建”,而是堅持宜居為本。2015年,長寧區政府啟動愚園路城市更新項目,編制兩個“三年行動計劃”,以遞進式的方式實施更新。“人民城市為人民”是城市更新的“魂”。走在愚園路上,既能看到剛開張不久的“三頓半”咖啡店,也能找到開了30年的“老伯伯內衣店”。最新潮的店、最老的店,都能在愚園路上各自綻放、和諧并存,這正是城市更新的包容。
在愚園路1088弄48號,觀池美好生活空間作為全國首個全面采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賦能的心理學科普空間場館,面向社會大眾免費開放。
空間應用人臉識別、表情捕捉、生物感應、XR等人工智能技術,從“笑、動、說、悟、觀”等維度,讓參與者在多感官的游戲互動中體驗積極心理的能量。在“未知的我”體驗區,AIGC與人臉識別技術根據參與者的個人特質創造一系列未知而美妙的形象。而在“24項優勢品格測試區”,參與者通過互動劇情類AIGC游戲測試,可以找到自己性格中的閃光點。這種科技與人文的深度融合,正是愚園路在數字文旅探索中的獨特氣質。
穿行在愚園路上,修傘、配鑰匙、改衣褲的便民服務依然存在,而一旁的老建筑里,年輕人正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聆聽這座建筑的歷史故事。從2015年的城市更新計劃,到2025年的數字地圖和“滬小游”智能體,愚園路用十年時間講述了一個歷史與現實交融、線上與線下互動的故事。歷史保護與數字創新,在這條百年老街上并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雙重旋律。

